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种花生什么样的化肥好的问题,以及和花生底肥如何选取硫酸钾和氯化钾哪个更合适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花生用什么肥料高产
花生对土壤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但高产花生田要求良好的土壤条件。最宜种植在上砂下壤,上松下实的砂壤土上,下雨能速排不积水,干旱能速灌透水快;耕层深厚达30厘米左右。含钙丰富,有机质含量以1%左右为宜,超过2%的荚果受污染,品质降低,宜植新茬地,重茬1年约减产20%,适合与小麦、水稻、玉米等轮作。
花生苗期吸肥量很小,不到总量的10%,但为氮、磷、钾肥的需肥临界期,此时如缺肥就会阻碍壮苗早发和根瘤的形成。早熟花生的开花下针期或晚熟花生的结荚期是氮、磷、钾肥的吸肥高峰期,吸肥量占总量的60%左右。而饱果成熟期及肥量只占总量10%左右。花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3:0.4:1。但花生靠根瘤菌供氮可达2/3——4/5。实际上要求施氮水平不高,突出了花生嗜钾、钙的营养特性。另外,花生对镁、硫和钼、硼、锰、铁等也要求迫切,反应敏感。
1基肥花生应着重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用25%的莲花氨基酸肥料30~40公斤;或用16%的莲花氨基酸花生专用肥料40~50公斤。
2追肥一般用于施基肥不足的麦套花生或夏花生上。于花生初开花期亩施16%或18%的莲花氨基酸肥料30~40公斤;
3叶面喷肥在石灰性较强的北方偏碱性土壤上要考虑施用铁、硼、锰等微肥;在多雨地区的南方酸性土壤上应注意施钼、硼等微肥。叶面喷肥用量少,施用方便,效果好;用莲花氨基酸叶面肥料(花生专用),于初花期300~500倍,叶面喷洒2~3次,结合防治叶斑病,与杀菌剂混合使用,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即补充了微肥,又防治了病害。
[Two]、花生底肥如何选取硫酸钾和氯化钾哪个更合适
〖One〗、前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透犁雨,可乐坏了父老乡亲,你看,满坡的人,在外打工的也都返回来了,不就是抢种花生嘛,老天有好生之德!??????
〖Two〗、对于花生施肥的问题,我也说过多次了,如您不嫌我啰嗦,我就再啰嗦一遍。
〖Three〗、花生需要的肥料非有机肥莫属,因其肥分足,肥效长,而且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抑制土壤病菌的繁殖,有利于花生的生长,还有———,反正是好处太多了,所以我就用了省略号。好处如此之多,为什么我们不多施呢?——因为没有呢,购买粪肥又不划算,又费力,只能是化肥当家了。
〖Four〗、我想你肯定不是说用氯化钾肥来做花生的底肥,而是想说含氯的复合肥用做花生底肥吧?不管咋说吧,反正就是含有氯元素的肥料,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不用怕,用就可以,用个一年两年的没关系。
〖Five〗、用含氯的肥料做花生底肥,可随起垄时埋入垄中,等土壤墒情适宜,就像我们这里,老天下了雨,你就可以播种花生了,不要谈"氯"色变,花生非忌氯作物,但也不是耐氯作物,居中,可以用个一年两年的底肥,但不可以用于种肥哈,会影响花生的萌芽。
〖Six〗、硫酸钾或者说是硫酸钾型的复合肥,可用于一切作物,因不含或者是低含有氯元素,使用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禁忌,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首先选取这样的肥料,而经销商也愿意推荐这样的肥料,因没有那么多的忌讳嘛,大可放心卖。
〖Seven〗、硫酸钾或者是硫酸钾型的肥料,氯化钾或者是含氯的肥料,都可以用于花生的底肥,相比较而言,还是硫酸钾或者是硫酸钾型的肥料好点,毕竟它可以用于任何的土壤,而氯化钾或者是含氯高的肥料不宜用于盐化土壤。
〖Eight〗、至于说是用它会造成土壤板结,那是对它的误解,难道我们的土壤如此的板结,都是它的错吗?硫酸钾或者是硫酸钾型的肥料就不会造成土壤板结吗?在这方面来说,它俩是半斤对八两,谁都有错!
[Three]、种植花生使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好,还是含氯化钾的复合肥好
种花生使用硫酸复合肥,还是含氯复合肥好。我想从费用上说,种田的不易,当然喜欢投资少,收获多,而含氯复合肥要比含硫复合肥费用要少不少,所以对于不是鲜食的作物都选取含氯复合肥。氯和硫都钾的化学反应剂,钾只有在氯或硫的作用下才能被庄稼吸收,所以作物在吸收钾的时也吸收到了氯或硫,而氯费用低,所以厂家大部分都生产含氯复合肥,而有多作物是忌氯的,特别鲜食作物则更加明显,如西瓜,水果,如果是干果则不明显。也就是说看不出来,吃不出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田块,长期使用含氯复合肥。也可能使土壤含氯增加,因为氯太多了。也可能对干果类也产生影响,象生产烟叶的影响,大概就是含氯复合肥长期施用得到的后果。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么我们的土地是将生产出很多品质不优的农产品。看来是值得土壤专家,营养专家研究的话题。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32.com/0ynvTyqypH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