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赏析东坡种花二首的一些知识点,和白居易爱花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苏轼“东坡”之名起源于耕种东边菜地,为何苏轼会沦落到种地
〖One〗、关于苏轼取“东坡”之号的缘由,南宋洪迈曾深入研究过。洪迈认为,这主要是他一生仰慕白居易。白居易诗中多次出现过“东坡”的字眼,苏轼很喜欢,乃欣然借用。
〖Two〗、天才如苏轼,他也有自己崇拜的先贤。他的崇拜对象有庄子,陶渊明,也包括白居易。
〖Three〗、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在诗文中屡屡自称:“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他还说:“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
〖Four〗、据洪迈考证,白居易的诗文中屡屡提及“东坡”这个词。如他在被贬四川忠州的时候有诗《东坡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而且他在东坡高地上栽种花树之后,还经常去那里徜徉,欣赏:“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离开此处后,还写诗怀念:“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Five〗、一句话:“则东坡之名,非偶尔暗合也。”
〖Six〗、苏轼一生真的很惨吗?与他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境遇确实不佳。
〖Seven〗、“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在他生前,自从发现自己与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后,不由得大为慨叹:“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感到自己冥冥之中自己终究也能和白居易一样苦尽甘来。
〖Eight〗、我们知道,白居易晚年生活稳定,称得上是安享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白居易活了75岁,在古代诗人当中算是长寿了。苏轼很羡慕他,遗憾的是,喜欢谈养生的苏轼活了不到65岁。
〖Nine〗、苏轼未能得享高寿,确实也与他生活窘迫有关。
〖Ten〗、比如他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写过一个短篇《后杞菊赋》,在小序中,他说自己做官十九年,家庭日益贫困,衣食穿着,还不如以前。这次来到密州,和朋友沿着城墙溜达,居然在荒废的菜园里找到杞菊来吃,还相对摸着肚子大笑。
1〖One〗、再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期间,就曾经要开垦荒地以贴补生计。他在住宅东边买了五十亩地,种植花木庄稼,还建了一所小房子。兴之所至,他就拄着拐杖在这东坡地上独自散步:“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此情此景,必能让他“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他肯定能想到自己崇拜的前辈陶渊明,想到白居易。关于“东坡”的诗句肯定也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了。
1〖Two〗、种地就是“沦落”吗?很苦吗?很惨吗?
1〖Three〗、苏轼崇拜陶渊明,也是很真实的。比如,他喜爱陶渊明的诗,自言每当身体不舒服时,就找陶渊明的诗来读,但每次只读一篇,因为陶渊明的诗很少,他怕读完了,以后就没有用来排忧遣闷的了。
1〖Four〗、他曾点评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可见苏轼虽生在诗书之家,但他并没有脱离农业劳动,所以才能有有会心的共鸣,才能亲切体会到陶诗之妙,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自己因从事稼穑耕种而生的自豪之情。另外,他在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一首诗后说:“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也表明了自己喜欢陶渊明这样的生活方式。
1〖Five〗、“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1〖Six〗、大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只好陶诗,更是仰慕陶的为人。
1〖Seven〗、苏轼说他的一生遭遇,全在于自己的“一肚皮不合时宜”。这属于自嘲,但他未必后悔。他有一首赠人的词很有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这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1〖Eight〗、苏轼是一位永葆赤子之心的人;他历尽世间坎坷,看遍人情冷暖,万里归来依然天真如少年。
[Two]、白居易爱花
〖One〗、白居易曾自述其爱花“不限桃杏梅”(《东坡种花二首》“逐处花皆好”(《樱桃花下叹白发》,),又云:“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Two〗、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Three〗、(《下邽庄南桃花》,)唯其多情,故能解花语,懂得赏花的雅兴。
〖Four〗、《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云:“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Five〗、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Six〗、又《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云:“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Seven〗、因为爱花,白居易三访牡丹花,睹花思忆友人,为寻桃花不惜攀登山寺,为尽赏梅花,醉饮成狂,都是他爱花的真情流露。
[Three]、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
〖One〗、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人常称其为苏东坡。
〖Two〗、苏轼为人高岸,诗词峻美,但是人生道路却并不坦易。观其一生,仕途可谓几起几落,命运多舛。多亏他修习佛法,性情豁达,不以为意。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为自己戏题道:
〖Three〗、公元1079年,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名满天下的湖州太守苏轼突然身陷囹圄。在这场劫难当中,他曾一度性命堪忧。幸亏宋代有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以及退隐的王安石上书保全,才得以免于一死,最终被贬到了黄州。
〖Four〗、苏轼谪居黄州之后,俸禄减了一半,家里供养的人口又多,因此生活极为窘迫。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钱工资,分为三十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
〖Five〗、落魄之时,苏轼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历。当年白居易也曾经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为江州司马。三年后,白居易转任忠州刺史后,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栽花种树,还写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诗词作品。后来白居易东山再起,升职为中书舍人,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
〖Six〗、苏轼深深地感觉自己和白居易有着相同的心情与境遇,他也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于是他请老友马正卿帮忙,想办法在黄州的城东申请并开垦了一片坡地,于此躬耕,甚至还盖了一间起居室,名为东坡雪堂。苏轼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之意,从其被贬到忠州时的诗作中,选取了东坡二字作为自己的雅号,自称东坡居士。这一年,苏轼四十六岁。
〖Seven〗、(据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中说: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五《东坡慕乐天》云:苏公赁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苏轼诗集》有诗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又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Eight〗、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居士这个词的由来。居士一词最早是儒家对有德才而不愿意出仕,选取隐居的人的称呼。春秋时期的范蠡,在辅佐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收复国家之后,隐逸江湖,算是一个儒家意义的居士。两晋时期是儒家意义的居士比较多的时代,有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高人雅士,但这些名人从来没有过以居士自称。
〖Nine〗、这个时期的居士仅仅是一种标签,意味着能称为居士的人必须有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品德和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且这个称号只能由他人授予,否则就有沽名钓誉之嫌,有失文人的高雅。
〖Ten〗、真正让居士这个称谓在文化圈火起来,是在佛教传入中国、道教正式建立之后。因为这个时候的居士兼具了宗教意义,道教首先将在家修行,并且持戒的教徒称呼为居士。
1〖One〗、佛教最初把所有不信佛教的人都尊称为居士。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倡导、鼓励出家修行,信奉佛教就必须出家为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孝道产生了激烈冲突。儒家思想的孝道文化讲求孝养父母、继承香火,以及入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模式。而佛教教义则追求抛弃一切尘世的牵绊、束缚,乃至对肉身的执迷,这种文化冲突非常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于是,佛教借鉴道教的方法,把信仰佛教,却又不用出家,可以继续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人称为居士。
1〖Two〗、到了唐朝,是居士异常繁荣的时代,我们熟知的李白是青莲居士、白居易是香山居士、王维是摩诘居士、司空图是耐辱居士。其中李白是个道教徒,他这个居士有可能是受戒皈依以后由师父授封的,其余如白居易、司空图等人则没有证据证明其宗教倾向。也就是说,唐以后出现出的大量居士是没有宗教色彩的,这个称号是当事人给自己命名的。
1〖Three〗、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敢于自称居士,是因为宗教提供了一个遮羞布,亮出居士这个称号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宗教选取而非对德才的自我标榜。在避免了尴尬的同时,这些人又用这个特别的称号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或者人生追求,自称居士至少在当时来讲是一种时髦。
1〖Four〗、我们接着说东坡居士。元丰七年,宋神宗一纸手札,将苏轼由黄州调往汝州。他舍不得离开黄州,但皇命难违,于是在《别黄州》一诗的最后两句,苏东坡写到: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投老江湖四字,正是近知天命之年的苏东坡出世心态的比较好写照。
1〖Five〗、苏东坡转任汝州之时,路经庐山,住在东林寺,拜会了东林常总禅师。言谈其间,论及无情话,有所省悟。第二天早上,东坡居士向常总和尚呈上自己的两首诗偈:
1〖Six〗、这首诗展示了东坡居士参禅悟道的深度与高度。庐山群峰各个不同,不识庐山是因为身在庐山之内,要认清庐山全貌就需要跳出庐山。人生和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入乎其内须出乎其外,但是出乎其外实在很难。处于这个世界又要离于这个世界,真是一个两难的选取,没有人生经历和智慧的人又怎么知道该如何面对呢?
1〖Seven〗、东林常总禅师是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的弟子,在禅宗地位崇高,他看了东坡居士的诗偈之后,认为苏东坡已经领悟了佛法无边、遍及万物的道理,已达开悟的境界。由此机缘,所以后人一般将苏东坡列为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可以说是真正修习佛法的居士了。
1〖Eight〗、我们再讲讲另一首七言绝句的故事吧。知道第二首诗的人不多,但这首诗气势磅礴、禅意深远,境界比前一首还要高明:
1〖Nine〗、东坡居士的诗中,把潺潺的流水声,比喻为佛陀说法的声音,把青翠的山峦,比喻为佛陀的清净法身。一夜之间,诗人听到的水流之声便是八万四千偈的佛法妙谛。自己虽然悉心领会了,但是这种境界和感受,又如何向别人说起呢?
20、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理解不了如此精深的佛法。可见,东坡居士的慧根与悟性之高。这首诗,后来还成为了禅宗的一段著名公案。
2〖One〗、有一天,圆智证悟禅师去看此庵景元禅师,两人夜里闲谈,证悟禅师就提到苏东坡的这首诗,他说这是一般人不易到达的境界。此庵景元禅师却不以为然,认为这首诗还没有看到路径,哪里能说到了目的地呢?证悟禅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假如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如何能见道呢?景元禅师说,这只是门外汉而已。证悟禅师就要求景元禅师为他点破,景元禅师说:且从这里用心参,或许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2〖Two〗、证悟禅师听了以后,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天亮了,忽闻钟声响起,他恍然大悟,去其疑云,立刻作诗一首:
2〖Three〗、他拿此偈语奔告景元禅师,景元说:早跟你说是门外汉嘛!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能思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撞开混沌的心扉,他和苏东坡的境界就有所不同了。所以说,禅不是知识,是靠自己实证体悟的。
2〖Four〗、在两位禅师看来,东坡居士的诗境界虽高,但还是着了相,难道没有溪声山色,就不闻佛法了吗?佛法自在心中,又何须向外界去求呢?
2〖Five〗、最后,以东坡居士的《东坡》诗作为结束语吧。
赏析东坡种花二首和白居易爱花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32.com/PXs18bsfov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