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农村80岁老人种花生吗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春节期间剥花生种对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One]、农村花生有补贴吗
〖One〗、从2019年起,将花生、芝麻、马铃薯作物纳入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保险责任涵盖当地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等,保险金额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
〖Two〗、花生保额暂定400元/亩;芝麻保额暂定300元/亩;马铃薯保额暂定500元/亩,保险费率不高于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平均费率,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为8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市县财政补贴15%。种花生有补贴的
[Two]、春节期间剥花生种对吗
〖One〗、今年春节期间,由于“疫情”的原因,亲戚、朋友之间不再互相走动,在家“纯玩”,还真有一些“闲不住”的人在家剥花生种。原因是过几天男主人就外出打工了,为了给女主人减轻负担,就找点“活”干。实际现在剥花生种是不科学的。
〖Two〗、【1】容易传播病虫害:花生种子携带病虫害较多。我们以花生在生长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枯萎病为例:花生枯萎病由多种病菌(真菌、细菌)侵染造成。病菌除残留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外,主要在病荚果、种子上越冬,是第二年染病的主要来源。
〖Three〗、说枯萎病危害最大,是因为花生枯萎病可危害花生的整体:茎腐、根腐、冠腐、茎基腐和青枯病。这五种类型既能单独发病,又能混合发病。所以对花生的危害特别大。
〖Four〗、在预留花生种子时,由于籽粒小、数量大,不可能把每一棵花生都仔细挑选,保证种子质量。况且花生种子携带的病菌,人用肉眼不可能看到。如果现在(春节期间)剥花生种,把剥后的种子聚在一起,势必会造成病菌交叉感染,致使少数带病种子引发大量种子感染枯萎病病菌。
〖Five〗、【2】降低发芽率:花生在收获时,成熟的果实并不是达到100%,只是多数果实的成熟率达到了80%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成熟率仅在70%左右。这些种子,需要在种植前带壳晒种后,促进后熟作用乘机种植。
〖Six〗、而现在剥壳再次留种后,种植前如果晒种,会造成大量破碎。所以在无法晒种的情况下,将会使大部分种子再次处于休眠期,从而影响、降低发芽率。
〖Seven〗、花生分多季种植,主要以春播和夏播为主。但不管哪季种植,剥壳时间应在种植前一星期左右(根据需用量的多少)。
〖Eight〗、挑种、选种后,需要带壳晒种2~3天。主要原因是:
〖Nine〗、①由于贮藏时间较长,种子会不同程度的回潮或霉捂,因此需要晾晒;
〖Ten〗、②不饱满的种子,通过晾晒后,能加强种子内部酶的活动,促进种子的后熟作用;
1〖One〗、③经过2~3天的晾晒后,可以杀菌消毒,消灭附着在种子上的部分病虫害,从而减少后期病虫害的发病机率。
1〖Two〗、④带壳晒种后,种子内部组织活跃,利于发芽快,出苗齐。
1〖Three〗、总之,种植花生切勿剥壳太早。春节期间虽比较悠闲,但不能拿剥花生壳来“消遣”。虽然为后期减少了劳动强度,但为了一年的收成,现在剥壳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Three]、河南什么地方种花生比较多
〖One〗、花生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而河南省一直以来就是花生种植和生产大省,近来是全国第一大花生生产地。据相关资料,2017年河南省种植有2000多万亩花生。其中,南阳市、驻马店市、开封市的花生种植面积最大。
〖Two〗、要说花生种植比较多最有名的区县,还属远近闻名、人人知晓的驻马店正阳县。正阳县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里土壤肥沃,日照和水分都很充足,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
〖Three〗、正阳县种植了170万亩左右的花生,平均亩产300多公斤花生,年产量50多万吨,连续多年成为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因此被授予了“中国花生之都”的称号。而“正阳花生”也被批准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驰名商标远近闻名。
〖Four〗、正阳县不仅花生种植面积大,花生品种也多样且优良。为了进一步改进花生的品质,并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正阳县还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推广新品种,并采取统一管理模式,提高了花生的品质和产量,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规模化增长。
〖Five〗、不仅如此,正阳县还围绕花生发展了相应的产业链条,比如乳制品行业、花生油行业等,使花生产业的链条多样化、品牌化,大大提高了当地花生的知名度。正阳县可谓是河南省花生种植地的一大典范地区。
〖Six〗、不过除此之外,河南省其他市区也有种植有较大面积的花生,像邓州市、唐河县、汝南县等,每年种植面积也都在100万亩以上。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32.com/oEOKfxQEIk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