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本草纲目有多少种花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神农本草是植物学哪个发展时期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本草纲目》有几部有多少字
那要看你用的是什么软件了,像【金打算仓管王】就永远不可能出现这个情况,既然还有连字都打不了的追问:软件是本草纲目。输入字母。数字就没问题。输入中文就输不了。回答:那就是软件本身问题了追问: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回答:唯一的方法就是找该软件开发商技术员,实在不行就换别的软件了
[Two]、神农本草是植物学哪个发展时期
属于:本草学时期(前100—1753年)。《神农本草经》大概成书于的西汉时期,是中国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标志着本草学时期的开始。该时期的专著还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这些专著中收载的植物均尚无拉丁学名。该时期在学科发展史上属于植物分类的阶段。植物分类学尚未形成学科。
[Three]、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如何流传到海外并被称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One〗、很多书上说,《本草纲目》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其实,达尔文都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
〖Two〗、按照现有研究成果,达尔文《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的由来及性选取》三本名著里,至少18次提及“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其中多次指《本草纲目》。
〖Three〗、最重要的两次引用出现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
〖Four〗、“倍契先生告诉我说……在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中曾经提到过七个品种,包括现在我们称为跳鸡,即爬鸡的,以及具有黑羽、黑骨和黑肉的鸡,其实这些材料还是从各种更古的典籍中搜集来的。”
〖Five〗、“金鱼被引进到欧洲不过是两三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但在中国自古以来它们就在拘禁下被饲养了……在一部中国古代著作中曾经说道,朱红色鳞的鱼最初是在宋朝于拘禁的情况下育成的,‘现在到处的家庭都养鱼作为观赏之用’。”
〖Six〗、后来,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取》里,就金鱼的问题,又做了一些解释:
〖Seven〗、“由于我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些论述,因而迈耶斯先生查阅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他发现金鱼最早是在宋朝于圈养中培育出来的,该朝始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9年,这等金鱼已遍及各地。该书另一处宣称,公元1548年以来‘在杭州产生了一个变种……并把它作为一种赢利的来源。”
〖Eight〗、由以上引文可知,达尔文在自己书的正文中,并没有提及《本草纲目》的名字,只是说资料引自“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和“一部中国古代著作”。达尔文著作的早期中文译者或者说此书“待考”,或者解释为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
〖Nine〗、迟至1959年,中国学者吴德铎、潘吉星通过研究,才确定达尔文在讨论有关鸡和金鱼时引用的中国古籍具体是什么,其中包括有《本草纲目》。
〖Ten〗、潘吉星找到了达尔文所用引文的原文:
1〖One〗、“查《纲目》卷48《禽部》,确实提到七个品种的鸡,同时,‘时珍曰: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有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这些地方与达尔文句句相合。”
1〖Two〗、“查《纲目》卷44《鳞部》,‘时珍曰:金鱼有鲤、鲫、鳅数种……独金鲫耐久……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家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显然,李时珍的最后一句子正是达尔文在前面用引号括出的话。”
1〖Three〗、达尔文著作中引用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具体所指,还包括18世纪北京传教士所著《中国纪要》和明人王圻父子所著《三才图会》(尚有争议)。
1〖Four〗、综上,可以知道,达尔文在写《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书时,并不知道《本草纲目》的书名及内容,只是使用了朋友帮其翻译的片段。他将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中国古籍一概称为“中国百科全书”,显然只是为了行文方便。除此之外,达尔文同样引用过自己不清楚书名的所谓“日本百科全书”。
1〖Five〗、也就是说,达尔文在撰写进化论相关著作时,的确借鉴了《本草纲目》,但同医学无关。他在行文中用“中国百科全书”指代《本草纲目》,也不是有意识的赞誉。
1〖Six〗、借鉴资料:《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方宗熙译,科学出版社1957年;《人类的由来及性选取》,叶笃庄、杨习之译,科学出版社1982年;吴德铎《达尔文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科学》1959年第2期;潘吉星《中国文化的西渐及其对达尔文的影响》,《科学》1959年第4期;吴德铎《再论达尔文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32.com/B6l6OacXmi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