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果树肥可以种花生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果树肥可以种花生吗以及硫酸钾复合肥可以对花生施用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花生膨果期喷施尿素多少克
第二次追肥在幼果开始膨大期,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千克。
根据花生产量指标,一般亩产400千克的地块,基施圈肥4000-5000千克,尿素10~15千克,过磷酸钙50~60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或草木灰80~100千克,硼砂0.5千克。
花生种植施足基肥,苗期施壮苗肥。
[Two]、用花生饼做底肥一亩多少斤
〖One〗、用花生饼做底肥的施用量要根据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和土壤的肥力进行综合考虑。土壤肥力低或种植的农作物需肥性大就应多施一些,反之少施。一般地力水平,蔬菜、茄瓜类经济作物75-80公斤;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适40-50公斤;果树要在充分腐熟后施用,一般每亩不要超过50公斤。但是,由于花生饼肥肥效较迟缓,在做底肥施用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配合适量的速效N、P、K肥。
〖Two〗、农作物施用饼肥可以做底肥,也可做追肥使用。其发酵过程和田间施用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Three〗、花生饼肥是花生经过榨油之后剩下的下脚料油饼。其有机质含量丰富,N、P、K养分较高,也含有一些中微量元素钙和镁等。养分全面且肥效期较长,因此适合施用于多种农作物。另外,饼肥也不仅限于花生饼,其他如油菜籽饼、大豆饼、棉籽饼等油料作物的油饼也都是很好的肥料。
〖Four〗、花生饼肥用于西瓜等瓜类作物做底肥,可将花生饼充分粉碎后沟施或穴施,也可做追肥充分腐熟后施用(做追肥时一定要先进行充分腐熟)。做底肥如种植面积较大可选用沟施,较少的建议穴施。如选用沟施应在定植前二十天左右施入施肥沟,深度25公分左右。穴施要沿定植行挖穴,穴深和直径均为15公分,每穴施入花生饼肥100克,之后和土适当混匀,并覆土3公分。
〖Five〗、苹果树等果树在施用花生饼等饼肥做底肥时,应先进行充分腐熟。因为施用未腐熟或直接粉碎后的饼肥,会在果园土壤中进行发酵,放出大量的热和一些有机酸,这对果树根系生长很不利,容易引起烧根、烧苗等现象。再者,腐熟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急需养分的果树来说肥效会太慢。底肥一般亩施腐熟饼肥50公斤以内,当然也可用于追肥。做底肥的施肥深度25公分左右,如量较少可结合有机肥一起施用,比较好不要与化肥一起混用,否则容易烧苗、烧根或树苗徒长。
〖Six〗、花生饼等饼肥做玉米等大田作物的底肥,要在播种前十天粉碎后撒施,然后用旋耕耙与土壤混耙均匀,由于肥效较慢,在生产上要注意与适量的速效N、P、K肥配合施用。也可用于玉米等农作物的追肥,追肥施用前要充分腐熟。做底肥,一般地力条件下,亩用45公斤左右。
〖Seven〗、黄瓜等蔬菜作物底施花生饼肥,要在定植前施用,饼肥要充分腐熟(原因同上文果树施用饼肥的情况)。先挖好定植穴,在每个穴内施入腐熟的饼肥100克左右,然后与周边定植土充分混拌均匀之后再定植。同样,饼肥也可以作为蔬菜的追肥使用。
〖Eight〗、将花生饼肥晒干后,充分捣碎,有条件的,可用粉碎机粉碎,越碎越好。之后加入适量的发酵腐熟剂(农资店一般都有销售,使用量按产品说明),也可以加入适当的人粪尿或有机厩肥等混拌均匀后堆积发酵。喷洒适量的水,混拌均匀,之后用塑料布覆盖密封。每周翻动一次,翻动均匀后再次覆盖严实。夏天需要发酵二十天左右,冬天一个月左右。
〖Nine〗、总结,上面就是小编关于问题“用花生饼做底肥一亩多少斤?”的看法。总之,不同农作物、不同的地力条件有不同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土壤肥力差或较吃肥的作物要多施,土壤肥力好、作物不耐肥要少施。另外还要注意饼肥在一些条件下的施用,如需不需要发酵腐熟、如何施用以及施用饼肥时需注意那些问题等。感谢阅读,我是三农参谋。
[Three]、硫酸钾复合肥可以对花生施用吗
〖One〗、硫酸钾复合肥是可以对花生进行追肥或者施入底肥的。我这几年在家种植花生一般都是选取用硫酸钾复合肥或者说花生专用复合肥。
〖Two〗、我第一年种植了将近16亩地,当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亩地100斤硫酸钾复合肥和50斤有机肥。那一年我种植的花生产量比较高,蒜茬花生每亩地1000斤,麦茬花生800多斤!在花生后期的管理上我也是比较下功夫的。基本上每隔7-10天的时间就会喷施一遍杀菌剂+磷酸二氢钾。
〖Three〗、农资店优先推荐的硫酸钾复合肥或者花生专用复合肥的费用要比氯化钾复合肥高一些!如果说不购买的假的肥料的话,对于我们种植户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果树肥可以种花生吗和硫酸钾复合肥可以对花生施用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32.com/HYlTN2loYh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