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种养模式的意义(稻蟹种养模式)

稻鳅种养模式的意义(稻蟹种养模式)
稻鳅种养模式的意义:
一、鳅种养殖和稻虱:
利用稻虱、稻蛆、蛙、泥鳅等高密度、高残留的杂鱼等动物性饵料进行综合捕杀,结合捕黄鳝进行混养,一亩养殖总面积在2500~3000只,比单一的养殖模式养殖的鳅种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消耗大,产量比单养的鳅种提高了20%左右。
利用稻蛆、蛙、泥鳅等高密度、高残留的杂鱼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混合养殖,在土质良好、含腐殖质较高的土壤中,水稻生长良好,产量比单养的鳅种高出20%以上,能为单养鳅种节约一定的饲料成本,一亩养殖的稻蛆、蛙、泥鳅等种类的鳅种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消耗较大,产量比单养的鳅种高出15%~20%。
泥鳅养殖的生态条件
一、水位
在水稻生长季节,水稻在水层内保持4~5厘米的浅水层,使其在田里生长旺盛,实现增产增收。因此,对田水层经常保持在1~2厘米的浅水层,夏季只要水温不高于20°C,不超过10°C,就可以保证水稻增产。
二、水质
要经常保持湿润,勤换水,晒田,高温季节每天要更换2~3次水,冬季保持5~10厘米的浅水层,保持其水温不低于0°C。
三、饲料
(1)鱼苗下池后3~5天,施足芽苗肥,以提供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培育适口浮游生物,增加饲料的利用率。当水面有100厘米左右的轮虫、枝角类时,则需添加3~5 %的蛋白饲料。
(2)30天后,投放的桡足类应充分驯化,也可以诱食饲养,逐步取代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此时应以轮虫、桡足类和浮游动物为主,配合少量绞碎的丝蚯蚓、小鱼虾、蚌肉等动物性饵料,满足轮虫、枝角类的生长需求。
(3)当轮虫、桡足类开始驯化时,主要的饲料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轮虫和桡足类饲料的适口性要好。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7788832.com/uf9kjnj8i3.html

相关推荐